第一次使用Markdown来做这种笔记,也算是一边学习linux,一边学习Markdown了。
看了知乎很多回答,也咨询了一些师兄,鸟哥的linux私房菜应该还是linux界的圣经,所以既然要学习linux,就要一步到位,跟着最经典的书籍学习。
鸟哥本身专业是环境工程,也就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的。所以第一章当中引入计算机概论,为往后学习linux打下基础。
计算机:输入单元、输出单元、主机部分(信息处理、信息储存、CPU内有微指令集)。
微指令集分为:1.精简指令集;2. 复杂指令集。
ARM属于精简指令集,x86属于复杂指令集。64位计算机称为x86_64架构,64位也就是所谓的总线宽度。
CPU的指令周期常使用MHz或者GHz,是CPU运行的速度单位,即CPU每秒钟可以进行的工作数。网络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Mbps,Mbits per second。
硬盘厂商一般使用十进制单位,所以硬盘实际容量应为售卖容量/1.024。
CPU外频:CPU与外埠组建进行数据传输时的速度,是个频率。
CPU倍频:CPU内部用来加速工作效能的一个倍数,是一个无量纲的数。
上两者相乘才是CPU的频率倍数。
Intel的turbo技术可以帮助CPU超频。
前段总线速度(Front Side Bus,FBS):CPU内的内存控制芯片与主存储器间的传输速度。
Intel的超线程可以提高程序运行速度。
CPU中的所有数据都需要通过主储存器,而主储存器的主要组件为DRAM(动态随机存取内存),该组件仅在通电时使用。
DRAM分为SDRAM和DDR SDRAM两种(这个不是FPGA里面的知识?),这两种内存的差别除了在于脚位和工作电压上,DDR是所谓的双倍数据传输速度(Double Data Rate),即可以在一次工作周期传输两次数据。
通常越大的内存代表越快速的系统。
多通道设计:将两支内存并行使用;数据读取是同步的。所以双8G好于16G。
SRAM:静态随机存取内存,即第二层快取。
ROM:BIOS程序写死在该内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