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Update glossary.po #337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Closed
wants to merge 2 commits into from
Closed

Conversation

StevenHsuYL
Copy link
Contributor

@StevenHsuYL StevenHsuYL commented Oct 29, 2022

@mattwang44#335討論中建議確認並統一 context 之譯文,我也認同這個建議。
國教院辭典使用 上下文 作為譯文,我覺得未來可以統一使用於 glossary 及其他文章中。

這篇先將 glossary.po 的 context 修正為 上下文,並隨時歡迎任何討論及修正的建議。謝謝!

@mattwang44
Copy link
Collaborator

mattwang44 commented Nov 3, 2022

我自己個人的意見是偏好「情境」大於「上下文」,原因單純是就我自己觀察在查詢得到(但為數不多)提到 context manager 的繁體中文文章中,使用「情境」感覺相對多一些,但還查不到有力資訊支持該翻譯哪一個比較好。

@PeterWolf-tw
Copy link

我覺得不必自限在 "context" 的中文譯詞上,只要描述它的作用就好了。因此「資源管理器」我覺得滿合適的。

Context 一詞用在語言裡,指的是「合情合理 (尤其是合情)」的解讀。

例如「你再做一次試試看」在不同的 context 之下,有不同的意思。因此它是「情」境。

但程式語言不講情的,它是講理,講結構的。因此「上下文、前後文」會是更適合的譯詞。

然而,現代漢語有強烈的雙音節傾向,因此「上下文/前後文」會破壞這個音韻節奏的要求。所以它也被排除了。

其它的「文脈、脈絡…」等等都不是常人能懂的詞彙。而「語境」更是讓早早就「文理分家」的台灣人分不清楚,我明明是來寫程式的,怎麼會冒出一個國文課才有的詞彙呢?

看來,我們得要放棄字面上的翻譯,直接以 context manager 的功能來設計譯文。既然它是一個「自行依使用者的設定而管理資源的可操作與可回收標記的機制」那麼稱為「資源管理器」或是「資源總監」似乎都是不錯的說法。

語言中有一些詞彙本身是多義的,在跨語言(e.g., 翻譯) 時要選擇哪一個譯詞,也是視整個句子的語意而定。像 "make", "do, "get" 這些都是。我們不會硬把 "make makefile" 譯做「做 做檔」,因此我不覺得需要定死 "context" 就一定是某個中文詞彙。

@StevenHsuYL
Copy link
Contributor Author

感謝大大回覆。
其實我本來也是覺得 情境 不管在文字流暢度及含意上都很適當,但我找不到比較有力的資料來支持這個翻譯詞。上次在 #335 的討論後,只是感覺 context 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譯文似乎有點不妥,所以想說來建議一下。
如果大家覺得國教院字典的 上下文 不太易讀,那麼保持 情境 對我來說也是完全沒問題的。
如果暫時沒有更明確的共識,我晚一點就先關掉這個 PR 囉!

@StevenHsuYL StevenHsuYL closed this Nov 8, 2022
@mattwang44
Copy link
Collaborator

感謝各位,以上討論我會再開成 issue 紀錄

@StevenHsuYL StevenHsuYL deleted the glossary-context branch August 31, 2023 13:06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Labels
None yet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Successfully merging this pull request may close these issues.

3 participants